古刹的青灯在佛前摇曳,曾有位身着便服的高官,屏退了所有随从,独自跪在蒲团上深深叩拜。香炉里的青烟缭绕,缠绕着"四大皆空"的匾额缓缓上升,而他掌心早已被汗水浸湿,心中默念的不是佛经,而是账本上未平的亏空、保险柜里锁着的横财。佛前的瓜果新鲜饱满,他所求的,不过是想用几炷香火,换一场法外开恩。
"善恶终有报,天道好轮回",这句流传千年的老话,从未饶过任何一个心存侥幸的人。当冰冷的手铐锁住他的手腕时,他猛然想起寺庙里那尊金佛的眼神——慈悲的目光里,藏着不容错辨的冰冷。原来菩萨低眉,从不是为了包庇罪孽,只是静静看着世人在贪嗔痴的泥沼里挣扎,直到撞碎南墙才肯回头。
也曾有方丈,在法座上宣讲"众生平等",袈裟拂过信徒头顶时,指尖却沾染了不该有的铜臭。他深谙"色即是空"的佛理,却将功德箱里的善款悄悄挪进私人账户;他劝诫众生"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",自己却在名利场的浅滩里划着小船,迟迟不肯靠岸。后来警车停在山门前,寺里的钟声正好敲到第三下,仿佛在应和那句"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"的箴言。
其实佛从不在庙堂的泥塑金身里,也不在厚重的经书文字中。王维笔下"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"的坦荡,是心中的佛;于谦诗里"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"的磊落,也是心中的佛。人这一辈子,与其求神拜佛祈求平安,不如守住"不贪不占"的本分——就像陶渊明"采菊东篱下"的自在,苏轼"一蓑烟雨任平生"的豁达,只要心无尘埃,便是最好的修行。
毕竟,"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"。心里的佛,从不是供人跪拜的金身,而是每一次选择时的正直,每一分欲望前的克制。守住这颗心,便是在为自己、为子孙,铺就一条最安稳的路。
读者朋友们,对于"心佛",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。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!